作者:高瑞鴻醫師
有時候會有病患緊張的詢問,「我的媽媽/阿姨有紅斑狼瘡,聽說這個會遺傳,我是不是也會有紅斑狼瘡?」
其實這個講法對了一部分,紅斑狼瘡(或稱是SLE)跟基因有很大的關連性,但是還有基因以外的因素影響發病與否。
SLE的發病因素有哪些? 來看看用台灣人資料做出的研究
2015年長庚團隊發表了一篇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論文,論文分析了與狼瘡病患有血緣關係時發病風險為何。
研究發現:和一般人相比,狼瘡病患的雙胞胎發病機率高達315倍、兄弟姊妹是23倍、父母是11倍、子女則是14倍;特別的是,病患的伴侶發病風險也有增加,是一般人的4.4倍。
病患的伴侶跟病患應該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居然也有比較高的發病風險。
論文作者進一步指出,狼瘡發病只有大概44%可以用基因解釋,其他有25%可以歸因給和病患相同的環境因素,剩下30%則是其他的環境因素。環境因素相當廣泛,大致包含吃喝、睡眠、運動等等。
這個結果顯示基因雖然重要,但不能決定一切。會不會發病,是基因與各種環境因素互動累積的結果。
因為是從台灣健保資料分析所得的結果,對於台灣人來說特別具有參考意義。
發病不是一夕之間
在病患察覺疾病症狀以前,其實體內早已出現了變化。可能最早在5、6年以前就已經驗的到抗核抗體(ANA)等自體抗體,細胞激素也可能有變化。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發病,自體抗體的種類和細胞激素異常的程度也會逐漸增加和累積。
紅斑狼瘡可能可以預防?
如果環境因素很重要,是否代表我們可以藉由改變生活方式、來降低發病的機會?
答案是可以的。不同的生活方式會改變發病的風險。
一項美國的追蹤多年的大型研究顯示,只要能做到四項生活方式,發生紅斑狼瘡的機會可以降低將近50%,對於已經有dsDNA抗體的人來說效果更大。
是哪四項呢? 分別是:
咦,就這樣? 是的,沒什麼很特別的方式或是神秘的配方。但能夠降低將近50%的風險,比已經知道任何藥物都還有有效。
結論
紅斑狼瘡的發病,身體早在幾年以前就開始有了變化,包括自體抗體的累積和細胞激素的異常等等。
除了基因以外,還有生活習慣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發病的機會。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基因,但可以掌控部分生活方式。
然而,一旦有了懷疑的症狀,最好還是先找醫師評估,才不會錯過治療時機。
參考資料: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Coaggregation of Autoimmune Diseases in Affected Families. JAMA Intern Med. 2015 Sep;175(9):1518-26.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5.3528.
Dysregula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serum mediators precede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lassification and improves prognostic accuracy of autoantibodies. J Autoimmun. 2016 Nov:74:182-193. doi: 10.1016/j.jaut.2016.06.001.
Associ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Healthy Lifestyle Behaviors With Reduced Risk of Inciden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rthritis Rheumatol. 2022 Feb;74(2):274-283. doi: 10.1002/art.4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