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怎麼提免疫力?

作者:高瑞鴻醫師

上一篇我們談到先天的基因讓每個人的免疫系統有一些細微的差異:為什麼最近常常感冒?我的免疫力是不是有問題?


這邊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是影響免疫系統的後天因素,有哪些是我們可以改變的。



免疫系統的記憶


我們的免疫系統是有記憶的,過去接觸過的細菌和病毒都會讓免疫系統留下記憶,下次遇到同樣的病原體時免疫系統就能夠更快、更有效率的啟動來對抗。

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的免疫系統也是類似;每個人從小到大的接觸的環境、遭遇過的感染等等都會一點一滴改變免疫系統,讓我們能更能安全適應現有的生活。


有一種方法,讓我們不用經歷真正感染也一樣可以增強對於該病原體的免疫力,那就是「疫苗」。施打疫苗像是讓免疫系統先預習一次,先製造出專用的抗體,是「增強免疫力」很直接有效的方式。


年紀、慢性病


年紀也會影響免疫功能,老年人的免疫力會逐漸衰退,不如年輕人。


各種慢性病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使得病患更容易感染。


對於已經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患來說,如果疾病控制不佳,也可能讓免疫系統的運作不健全。另外,讓疾病保持穩定,也能避免因為疾病發作而反覆使用中高劑量類固醇。


生活和衛生習慣


像是營養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量運動、壓力管理等等,看起來不起眼且老生常談,但日積月累下也會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其他像是抽菸、喝酒也對健康有不利的影響。


衛生習慣也很直接,多洗手、戴口罩能夠讓我們減少被傳染的機會,尤其是秋冬的流感、春夏的腸病毒,衛生習慣對於預防感染很重要。


總結:提升免疫力,哪些是我們可以做的?


與其說是提升免疫力,不如說是讓已經設計精良的免疫系統能夠正常運作。包括健康的生活習慣、妥善治療慢性病、還有施打疫苗都是很重要的、並且我們都可以實際去做的。





為什麼最近常常感冒?我的免疫力是不是有問題?

作者:高瑞鴻醫師


門診的病患中,不時會有人因為常常感冒、擔心是不是免疫缺乏來求診。

另外,大家或許也隱約有感覺,身邊的人似乎有人比較常感冒、有人卻幾乎不太生病


有什麼原因造成以上差異呢?


這實在是很有趣的問題,答案牽涉到免疫系統的個體差異的根源。

我們會簡單探討,也會提供一些不論是一般人或病患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


先天差異


雖然免疫系統的組成每個人大致相同,但因為基因不同使得個別因子或細胞的功能有細微的差異進而影響人體對於病原體識別和做出反應的能力

所以有些人可能更能夠快速抓出入侵人體的細菌或病毒,有些人反應會慢半拍,但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感染。


一群極少數的病患則屬於所謂「先天免疫缺乏(primary immunodeficiency)」,基因變異大到導致特定免疫因子缺乏,造成病患通常是自幼年就出現反覆嚴重感染、常常需要住院治療的狀況,是屬於罕見疾病的範圍,也是醫師評估是否有「免疫力低下」時必須找出來的病患族群。

一般人所謂「常常感冒」的情形幾乎都不是這一類。



以上是先天部分,其實這些大部分的人無法改變、其實也難以說出到底差多少。


後天以及平常可以努力的部分請看下一篇:怎麼提升免疫力?




2025年4月22日

腳跟反覆莫名腫痛? 可能不是普通的足底筋膜炎:接骨點炎介紹

作者:高瑞鴻醫師


接骨點炎可能一般民眾較不熟悉,但實際上並不少見。

接骨點炎(enthesitis),顧名思義,即是韌帶或肌腱附著在骨頭的位置產生發炎,造成疼痛。


常見發生接骨點炎的部位


下肢比上肢更常受到影響,其中又以腳後跟最為常見,包括阿基里斯腱和足底筋膜的附著點。


其他四肢的常見部位還包括:膝蓋髕骨的上下兩端、手肘的內外兩側(俗稱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的部位)、肩膀前外側(脊上肌附著處)。


中軸骨的部分,像是骨盆前緣和後緣、脊椎骨正後方突出的部位、肋骨前側等,也可能是受到影響的部位。


足底筋膜炎或網球肘都很常見,難道都是接骨點炎嗎?


接骨點炎的發生,一開始可能也跟韌帶組織的微小受傷或過度使用有關。但跟一般過度使用的狀況不同的是,接骨點炎的病患因為發炎機轉的比較容易被誘發,所以在病患的印象中可能並沒有過度使用的狀況


另外,如果太常發作、不容易痊癒、多部位發作,反覆復健都改善有限,也要更加懷疑是接骨點炎的可能性。


怎麼評估呢?


疼痛與壓痛:重點是要確認疼痛和壓痛的位置是在接骨點上,而不是其他部位。


透過超音波檢查,可以確認疼痛的位置使否有發炎的現象。


X光檢查,則可以顯示是否已經有骨增生和骨頭侵蝕,佐證發炎的情形是否已經是慢性了。


接骨點炎是僵直性脊椎炎和乾癬性關節炎的早期症狀


僵直性脊椎炎和乾癬性關節炎可能影響多個部位,除了背部和關節,也可能造成接骨點炎。


而接骨點炎常是病患的早期症狀之一,因此可能可以進一步發現背後的疾病,進而對症下藥。


接骨點炎的症狀容易被忽略


接骨點炎發生的部位不像是一般常見的關節處,而是在關節周遭,在脊椎和骨盆的部位也不容易明確描述。


所以,如果有疑似的症狀,最好還是尋求醫師的評估與診斷,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2025年3月22日

衛教演講:風濕科醫師的關節保養術 中和錦盛里市民活動中心

作者:高瑞鴻醫師

高醫師在3/17在雙和醫院同仁的安排下,在門診結束後沒多久,即到中和錦盛里市民活動中心向里民長輩介紹常見的關節疾病,與關節保養的方法。

長輩們都很熱情,QA用了不少時間才讓大家都滿意。




2025年1月7日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痛的不只是關節

作者:高瑞鴻醫師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是關節發炎疼痛。但實際上,常常有病患抱怨疼痛的部位不只在關節,其他連帶的肌肉筋骨也有疼痛或痠痛,也就是所謂「關節外疼痛」。

最近一個加拿大的研究團隊詳細探討了類風濕病患關節外疼痛的現象,發表在頂尖國際學術期刊。高醫師讀後整理重點,跟病友們分享。



這個研究是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392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其中70%是女性、年紀平均56歲,發病時間都在一年以內

研究團隊記錄了病患關節以外疼痛的部位,並追蹤觀察一年的時間。

研究團隊使用的是身體疼痛圖來紀錄疼痛的部位,將疼痛部位分成不同區域,包括左上半身、左下、右上、右下、背後/頸部。


研究發現


1. 關節外疼痛很常見


有高達一半的病患不只是關節痛,其他地方也會痛。

其中大約有27%的病患是廣泛性的疼痛(疼痛部位橫跨左右和上下),另外73%病患的疼痛則是區域性疼痛 (疼痛侷限在身體的上半、下半、左半或右半)。


2. 關節外的疼痛和發炎密切相關,治療後也會改善


關節外疼痛的部位,常常是在腫痛關節的附近,顯示兩者密切相關。

經過一年的治療,原本有區域性疼痛的病患當中有57%明顯改善,廣泛性疼痛的病患有73%有明顯改善。


3. 病患如果有關節外疼痛,病情較難控制


進一步分析類風濕治療一年後是否到妥善控制(所謂「疾病緩解」),結果發現病患如果有關節外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也較難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


高醫師的評論


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最主要是關節發炎與破壞,但剛發病時,疼痛的部位常常是一個區域或甚至全身,不一定只侷限在關節,因而可能反過來忽略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症狀,延誤了關節炎的治療。


另一方面,關節外的疼痛也不一定是類風濕本身造成,也可能有其他原因。


所以,不明原因持續的疼痛,還是需要尋求醫師的評估,才有機會早期診斷跟對症下藥。



參考資料:Characterizing Nonarticular Pain at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Diagnosis: Evolution Over the First Year of Treatment and Impact on Remission in a Prospective Real-World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Cohort. Arthritis Rheumatol. 2024 Oct 31. doi: 10.1002/art.43049. 




2025年1月2日

膝蓋後面腫脹緊繃? 可能是貝克氏囊腫 Baker’s cyst

作者:高瑞鴻醫師


什麼是貝克氏囊腫? 為什麼會有貝克氏囊腫?


貝克氏囊腫是膝關節內的關節液過多,累積在膝蓋後方,形成的一個囊腫。雖然名字有個「腫」,但實際上它並不是腫瘤。


如果已經夠大了,可以在膝蓋後面摸到一包有彈性的膿腫。

用超音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貝克氏囊腫,可以直接評估大小、範圍、和內部的質地。


貝克氏囊腫不分年齡、性別都有可能,但通常發生機率會隨著年紀增加。

常見的原因,除了膝關節退化以外,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有什麼症狀?


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膝蓋後方緊繃,甚至往外腫成一包。


這時,膝蓋略為彎曲會最舒服只要伸直或是蹲下的動作都會感到特別緊蹦或疼痛


貝克氏囊腫如果持續長大,也可能造成壓迫,導致血液循環不佳


貝克氏囊腫如果破裂,積水可能沿著肌肉筋膜之間的空間往小腿方向擴張,造成整條小腿都腫脹疼痛,甚至外觀出現瘀青。


治療方式?


超音波定位後,直接將囊腫內的積水抽出,能夠馬上舒緩關節的疼痛和緊繃。


但更重要的是,針對貝克氏囊腫的原因進行治療,才能避免復發。


高醫師的叮嚀


類風濕或其他自體免疫的關節炎的病患也常受到貝克氏囊腫的困擾,此時要配合藥物的使用,控制關節的發炎。


發炎減緩了,關節才不會持續生水,貝克氏囊腫自然也較不會復發。

 

2024年12月30日

手指天冷就變色? 小心雷諾氏症

作者:高瑞鴻醫師


入冬開始有寒流來襲,診間也陸續有病患出現雷諾氏症的現象。


什麼是雷諾氏症(Raynaud's phenomenon)?


手指在低溫或情緒緊張激動下,外觀變成白色或藍紫色,回復時變成脹紅,再變回平常的樣子。


發作時,變色的邊界清楚,範圍可能侷限在特定一兩根手指、也可能同時好幾根手指都被影響。


背後的原因,是因為手指的血管因為刺激而收縮痙攣,導致末梢缺血而變色。


雷諾氏症
Profpedia at English Wikipedia, CC BY-SA 4.0
 


雷諾氏症可能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


如果雷諾氏症是因為免疫疾病造成,那麼它所造成的影響就不只是手指變色這麼簡單。


雷諾氏症發作時,手指會因為缺血而疼痛;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指尖缺血、壞死


有雷諾氏症的病患,也需注意有沒有合併肺動脈高壓

肺動脈高壓的症狀胸悶和喘,導致心臟衰竭和死亡率增加。


雷諾氏症可以是一個早期症狀,讓我們盡早去察覺症狀背後的全身性疾病。


包括硬皮症、皮肌炎、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等等,都可能出現雷諾氏症的症狀。



怎麼分辨雷諾氏症是不是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呢?


在風濕科門診,有以下重點必須釐清和檢查:

  1. 血液檢驗有沒有異常的自體免疫抗體?

  2. 藉由甲摺鏡檢查末梢血管有沒有異常的減少和構造異常?

  3. 透過病史評估有沒有可能相關的職業史、相關藥物、雷諾氏症以外的其他症狀?


藉由以上資訊,對於病情能夠得到初步判斷,對於接下來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如何追蹤、甚至治療很有幫助。

如果因而診斷免疫疾病,就需要進一步積極處理。


高瑞鴻醫師風濕免疫科 什麼是甲摺鏡


如何保養呢?


已經在風濕免疫科治療的病患需要配合用藥,改善血管功能,治療異常的免疫系統。


另外,不論是不是免疫疾病造成,都要注意:

  1. 注意手腳的保暖,像是戴手套、穿襪、用溫水洗手洗碗等。

  2. 抽菸者要戒菸

  3. 如果有傷口,要特別注意傷口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