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瑞鴻醫師
雖然也不是很少見,但遇到了還是有些感慨。
兩則小故事
一位大約一年前診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友陳阿姨,在一次例行回診時再次表示了鄭重的感謝。
話說從頭,陳阿姨在一年多前突然開始感到雙手疼痛腫脹。原本以為是工作過於勞累,但休息了幾天沒有改善,陸續求醫復健,一樣效果不彰。心灰意冷之際,原本經營的小生意已經打算收起來了。
後來,這位病友輾轉來到高醫師診間,身體檢查和超音波都顯示多個關節腫脹發炎;但意外的是,病患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與抗環瓜氨酸抗體卻都是正常(這兩種都是跟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的抗體)。因為判斷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很大,仍然開始使用免疫調節的藥物。關節腫痛終於開始逐漸舒緩;幾個月後,病患已經能繼續經營自己的事業,不用提早退休。
另一個案例,是一位新診斷的僵直性脊椎炎病友林先生。
就診時已有十幾年的頸部疼痛、屁股痛等,最近右側髖關節也開始疼痛。林先生告訴高醫師,他的哥哥也有僵直性脊椎炎,但他陸續看過醫師,經過檢驗是正常,應該不是僵直性脊椎炎的問題,想看看有沒有其他可能原因。
話才剛說完,高醫師點開林先生的X光影像後大吃一驚。因為在X光影像中,已經可以看到典型的薦髂關節沾粘,脊椎X光在多個部位也有沾黏和骨贅的狀況。意思是,林先生就是一個標準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而且病程已經相當久了。
異常的檢驗結果是診斷疾病的重要參考,但正常不等於沒病
有一些人可能覺得風濕免疫科就是看抽血報告為主,但事實上,在風濕免疫專科的訓練過程中,師長們都一再強調要「看病人」而不是只「看抽血」。
過去研究也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都有大約20幾%的抗體檢驗或HLA-B27基因會呈現正常,也是醫學名詞中所謂「血清陰性」的狀況。
那抽血正常要怎麼確定診斷?答案是徹底評估病患的症狀和一段時間的追蹤:關節痛發炎的程度如何?有沒有其他可能原因?隨時間變化的程度如何?對於治療的反應如何?以上都可以讓我們有更多資訊做出判斷。
抽血正常可能會增加診斷的困難,有時候第一時間醫師也不一定有十足的把握,但醫師會根據病患的狀況和過去經驗跟病患討論當下最適合的處理方式。
關於疾病診斷,可以參考:
類風濕因子(RF, rheumatoid factor)異常,代表什麼意思?